1980年,已经年过七旬的韩先楚在回忆自己曾经在红25军的岁月时,写下了一篇回忆文章,名为《回忆红25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同志》。韩先楚一生中,提到最多的人便是吴焕先。对于他来说,自己能够取得后来的一些成就,离不开吴焕先的教诲与帮助。他回忆起吴焕先时,始终带着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,毫不吝惜赞美之词:“什么叫军政双全?他就是。吴军长不仅是个才俊,简直是个全才。如果他能活到今天,那可真是了不起!”吴焕先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韩先楚。吴焕先牺牲后,红25军的全体战士都为之哀伤,痛惜不已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红25军的老兵们,每次提起吴焕先时,依然会忍不住情绪激动,满含泪水。
我们之前在谈及红四方面军时,曾经提到过徐向前对于红四方面军发展的深远影响。许多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将领,在他们的作战风格中,都能明显看出徐向前的影响。尽管这些将领的军事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成熟,但他们的作战风格始终未能脱离当初徐向前的烙印。王宏坤晚年回忆时,曾毫不吝啬地称赞徐向前对红四方面军的深远影响,只是他认为缺少了一位合适的政委。这段话让人不禁联想到吴焕先,若能将吴焕先与徐向前搭配,是否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呢?
吴焕先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之后回乡领导革命工作。尽管他也参与过一些军事工作,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投身于政治工作岗位。如果仅仅将吴焕先的贡献归结为政治工作,那显然会低估他的实际作用。吴焕先的故事,首先要从红四方面军的建立谈起。
展开剩余82%1927年11月,吴焕先带领紫云区的农民武装参加了黄麻起义,并与吴光浩、戴克敏、曹学楷等人成为了鄂豫皖边区的创始人之一。在这次起义中,吴焕先主要从事地方工作,恢复并发展农民赤卫队,支持红军进行游击战。然而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吴焕先并未显露头角。当时的革命战争年代,军事能力突出的干部往往更加显眼,像徐向前就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,在鄂豫皖苏区迅速崭露头角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吴焕先的地方工作不重要。
虽然吴焕先的背景并非军事出身,但他并非一味固守传统或死板的教条。他在军事上的能力,尤其是在红四方面军的早期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。特别是在1932年,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,吴焕先被任命为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和红25军军长。在那时,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,吴焕先带领部队进行集中作战,采用灵活的迂回和突袭战术,屡次取得战斗胜利。他总结出了“游击战八会”,这一系列战术原则,帮助部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屡次扭转战局。
其中包括:
1. 会打仗——战争必需打得有胜算,无法确保胜利的战斗不能轻易出击。
2. 会进攻——进攻必须迅速而猛烈,要让敌人措手不及。
3. 会防守——常常以少数兵力假装是主力,防守一地,诱敌上钩,趁机转守为攻,击溃敌人。
4. 会转移——面对敌人重兵围困或无法打赢的情况下,能够迅速转移并寻得敌人破绽,化险为夷。
5. 会突围——当遭遇包围时,能够瞄准敌人的薄弱环节,迅速分散突破,最终重新集结。
6. 会隐蔽——能够巧妙地隐蔽自身行踪,伪装与伏击敌人。
7. 会行军——尤其善于夜间行军或长途奔袭,出奇制胜。
8. 会侦察——充分利用侦察兵和间谍手段获取敌情,为战斗提供决策支持。
这些战术原则的制定,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,吴焕先亲自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。虽然这些战略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于徐向前、戴克敏等前辈,但吴焕先对这些原则的理解与运用,则更加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。
然而,吴焕先的贡献远不止军事方面。他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创始人之一,尽管多位创始人因战斗或其他原因早逝,但吴焕先作为唯一从黄麻起义存活下来的领导人,依然活跃在革命的最前线。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,吴焕先不仅参与了军事行动,也负责了大部分的地方组织工作,为根据地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1930年,随着红四方面军的逐步成立,中央决定派遣包括张国焘、沈泽民、陈昌浩等人加入鄂豫皖苏区加强指挥。1931年1月,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,吴焕先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。尽管此时的吴焕先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边缘化,但他依然在红四方面军的正规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通过他的努力,红四方面军逐步走向正规化,组织纪律也逐渐得到了加强。
然而,吴焕先最大的贡献,还是体现在他为红四方面军的正规化与制度建设所做的努力。黄麻起义虽然成功地聚集了大量农民起义队伍,但初期缺乏军事经验和纪律。吴焕先致力于提升队伍的组织性和战斗力,不仅帮助建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,也注重了政治工作的开展,特别是积极发动民众参与革命。
1932年10月,当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,吴焕先留守并领导了游击战的开展,红25军在他的指挥下屡次取得胜利,且部队发展壮大。在这期间,他不仅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,也保持了队伍的团结和纪律。至1933年,红25军不仅没有被消灭,反而日渐壮大。
吴焕先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,不仅体现在战场上,还体现在日常管理和决策中。一次,红25军在缴获一笔大额资金时,韩先楚因战斗中不慎失去了部分银元,吴焕先并没有追究其责任,而是充分考虑到当时部队缺乏能打仗的基层干部,最终决定让韩先楚继续参与战斗,免去其“抬担架”的处罚。
吴焕先的领导风格坚持原则的同时又充满人性化。他不畏强权,坚守中央指示,始终强调官兵平等和集体决策,这也使得红25军在长征过程中,尽管处于敌人重重围堵之下,依然能保持团结并最终走向胜利。
最后值得一提的是,毛主席在了解到红25军在陕北受到回族民众热烈欢迎时,感叹道:“吴焕先军政双全,为革命立下了大功!”这充分体现了吴焕先对红军、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和不朽功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